透明质酸钠(玻尿酸)的生产工艺和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发布日期:2024-10-10  
核心提示:重点介绍透明质酸的生产工艺、使用安全性、口服吸收代谢情况及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01、透明质酸的生产工艺
 
  目前透明质酸的大规模生产的主要方法是动物组织提取微生物发酵,但前者过程复杂透明质酸产率较低、受限于原料来源,后者因成本较低、产率较高、易规模化生产等优势,逐渐成为工业生产透明质酸的主要方法。
 
  (1)组织提取法
  组织提取法一般来源于动物组织,提取工艺由匀浆、提取、沉淀和除杂几步组成,工艺流程简单,提取到的多为大分子透明质酸,粘度大,保湿性能好,主要用于医药和化妆品行业。
 
  (2)微生物发酵法
  发酵法是由细菌发酵产生透明质酸,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菌种培养、发酵、分离纯化、干燥等。
 
微信图片_20241010090959
 
  与提取法相比,该法不受原料来源的限制,产量高、成本低,无动物来源的病原体的感染,但该法设备要求高、前期投入大、分离难度高且链球菌等部分细菌生产得到的透明质酸易受细菌内毒素污染。
 
  02、透明质酸的使用安全性
 
  食品级透明质酸原料在海外市场已被广泛用于各种饮料及保健品中。在日本,透明质酸除应用于保健类食品外,还在普通食品如饮料、软糖、果酱中广泛应用。在美国,透明质酸主要作为膳食补充剂使用。
 
  2008年5月,国家卫生部批准透明质酸钠为“新资源食品”,仅限于作为保健食品的原料使用,食用量应≤200 mg/天
 
  基于在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批准使用情况,在2021年1月7日发布的《关于蝉花子实体(人工培植)等15种“三新食品”的公告》(2020年第9号公告)中,国家卫健委再一次批准透明质酸钠为新食品原料,宣布透明质酸钠扩大使用范围为乳及乳制品、饮料类、酒类、可可制品、巧克力和巧克力制品(包括代可可脂巧克力及制品)以及糖果、冷冻饮品。
 
微信图片_20241010091004
 
  公告文件中还指出: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宜食用,相关产品的标签及说明书应当去明确标注不适宜人群,并标注推荐食用量≤200 mg/天
 
  03、口服透明质酸的吸收与代谢
 
  有很多研究者对口服透明质酸在人体的降解和吸收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口服透明质酸后,大分子量的透明质酸可以通过肠道中的微生物降解成为分子量更小的物质,随后被吸收并进一步转移到血液或者淋巴中,供给到全身所需要的部位去。
 
  此外,在体内合成酶的作用下,分解后的物质可重新合成大分子透明质酸,使得人体中皮肤和其他组织中透明质酸的含量增加,从而发挥其功能。
 
  采用射免疫法测定大鼠口服透明质酸吸收的机制,证实透明质酸口服后能被机体吸收,并且能以单糖非单糖两种形式吸收,部分分解后吸收并在体内再变为透明质酸。
 
  通过同位素示踪法使小鼠口服透明质酸,大鼠连续口服31天后,皮肤中游离透明质酸含量及透明质酸总量均比口服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升高,由此推测透明质酸口服后能定位集中于皮肤组织。在大鼠和犬的放射性标记的透明质酸(1000kDa)口服给药试验中,约90%的透明质酸被体内摄取,10%不被吸收从粪便中排出;被摄取的透明质酸约80%从尿液和呼气中代谢排出,其余10%留在体内。
 
  04、透明质酸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
 
  截至2024年09月12日,我国含透明质酸钠的保健食品的获批数量共62款,包括国产61款进口1款
 
  功能声称
  保健功能主要集中在改善皮肤水份、增加骨密度等,具体情况见下图。
 
微信图片_20241010091007
 
  剂型分布分析
  获批保健食品的剂型种类集中在粉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和口服液。其中,粉剂产品的获批数量最多,为21款
 
微信图片_20241010091010
 
  原料配伍分析
       在已获批的62款保健食品中,透明质酸钠往往不是作为单一的保健食品原料出现的,通常会与其他原料进行复配。
 
  在保健功能为改善皮肤水份的产品中,常用于与透明质酸钠配伍的原料有胶原蛋白、维生素C、维生素E等;
 
  在保健功能为增强骨密度的产品中,常用于与透明质酸钠配伍的原料有硫酸软骨素、氨基葡萄糖盐酸盐/硫酸盐、碳酸钙等。
 
  标志性成分分析
  产品的标志性成分是主要原料含有的性质稳定、能够准确定量且与产品功能声称具有明确相关性的特征成分,由于含有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钠原料保健食复方组成的差异,重点分析改善皮肤水份和增强骨密度两个功能的产品标志性成分如下表所示。
 
微信图片_20241010091013
 
 
参考文献:
[1] 陈建澍,王婧茜,易喻,等.透明质酸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5, 35(2):111-118.
[2]凌沛学,贺艳丽,郭学平,等.透明质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33-134.
[3] Kimura M, Maeshima T, Kubota T, et al. Absorption of Orally Administered Hyaluronan[J]. Journal of Medicinal Food, 2016, 19(12):1172-1179.
[4] Sato Y, Joumura T, Takekuma Y, et al. Transfer of orally administered hyaluronan to the lymph[J]. 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eutics and Biopharmaceutics, 2020, 154:210-213.
[5] 郭学平,贺艳丽,孙茂利,等.透明质酸在保健品中的应用[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02, 23(1):49-51.
[6] 丁伟,康治臣,谢天奇,等.透明质酸对骨性关节炎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4, 18(003):512-514.
[7]王钊,徐康,王方,tal.经口给予透明质酸的生理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21,42(23):1-10.
[8]蒋秋燕,凌沛学,黄思玲,etl.口服透明质酸在大鼠体内吸收机制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3):1811-3.
[9]蒋秋燕,凌沛学,程艳娜,etal.口服透明质酸在动物体内的分布[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8,29(02):73-6.

来源:食品伙伴网食品研发创新服务中心,图片来源:创客贴会员。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研发客服
食品研发与生产
研发公众号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