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潜力,这些技术可能支撑着功能食品未来

发布日期:2024-11-25  
核心提示:食品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加工技术的革新。人们开始期待创新的加工技术为食品行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食品企业也逐渐将技术研发能力视为发展之本,并日益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食品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加工技术的革新。人们开始期待创新的加工技术为食品行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食品企业也逐渐将技术研发能力视为发展之本,并日益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
 
  01、合成生物学
 
  合成生物学(syntheticbiology)是一门汇集生物学、基因组学、工程学和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1],旨在设计、改造、重建生物分子、生物元件和生物分化过程,以构建具有生命活性的生物元件、系统以及人造细胞或生物体。通俗来讲,合成生物学就像奶牛产奶的过程:奶牛吃进低价值的草,而产出的却是高价值的牛奶。通过合成生物学产品生产的步骤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底盘细胞筛选、生产细胞构建、发酵生产、分离纯化。合成生物学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包含肉类和乳制品、饮品、食品安全、调味剂和添加剂等多个方向。合成生物学已广泛应用于类胡萝卜素(如番茄红素、β-胡萝卜素和虾青素)、甲萘醌-7(维生素K2)和人乳寡糖(HMO)等功能性食品的生物合成。
 
  02、共晶技术
 
  共晶是指两个及以上固体组分,在分子水平上通过非共价键作用,以固定比例形成无限重复的结晶形式。这种技术是在不改变分子结构的前提下,能提高原料溶解度、稳定性、生物吸收等,适合大规模生产供应,不受工艺放大限制,并且成本可控。很多原料的市场热度很高,但生物利用度偏低,比如姜黄素、叶黄素。将姜黄素和左旋肉碱配体通过共晶技术形成的创新型原料[2]。这款新原料的活性成分≥60%,溶出速率和吸收率良好,与左旋肉碱能够形成协同作用,适用于热门赛道肝脏支持。通过大鼠试验结果显示,与姜黄素本身相比,姜黄素共晶的最大吸收浓度提高10.7倍,曲线下面积提高6.3倍[3]。
 
  叶黄素本身的稳定性、溶解度、吸收性都不是很好,同时对光、氧气比较敏感,市场上现有的包埋产品存在价格高,含量低(5%-10%),不耐压力,易破碎等问题。将叶黄素和己二酸配体通过共晶技术形成的创新型原料,其中的活性成分含量≥60%,在溶解性、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方面都优于传统叶黄素。将市售叶黄素晶体与叶黄素共晶在室温条件(25℃,60%RH)下,敞口放置7天,通过该项稳定性试验研究发现叶黄素本身有约40%被氧化分解,而叶黄素共晶可以保持稳定[5-7]。
 
  也有研究以芦丁分子中的羟基作为氢键作用位点,通过和水溶性更好的小分子配体共晶,制备得到了体外溶出显著提升(峰值约为芦丁原料的40倍)、口服体内暴露量显著提高(Cmax是原料的4倍,血浆药-时曲线下面积是原料的5倍)。
 
  03、脂质体技术
 
  早在1965年,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通过电镜发现磷脂在水中可以自发地形成双分子层的囊泡(micelle),并将其命名为脂质体。脂质体的基本成分通常为双亲性磷脂和胆固醇,双亲性磷脂形成双分子层结构。常用的磷脂是鞘磷脂和甘油磷脂。胆固醇的作用是促进脂链的堆积和双分子层的形成,降低双分子层的流动性,减少水溶性成分的跨膜转运。简单地说,脂质体是脂类分子或类脂在水中自发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脂质体的典型制备方法包括薄膜水合法、乙醇注入法、反向蒸发法、复乳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法等。
 
  由于生物体质膜的基本结构也是磷脂双分子层膜,脂质体具有与生物体细胞相类似的结构,因此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脂质体正是运用了这种相容性,实现了药物或功效活性成分的靶向或高效递送。
 
微信截图_20241125101206
图源:脂质体与囊泡的结构示意图,Drugdeliveryletters
 
  脂质体补充剂有干粉剂和液体两种。液体脂质体可能最适合那些需要快速见效的人,而粉末可能更适合那些喜欢长期补充的人。
 
  虾青素为脂溶性化合物,存在稳定性差、易氧化、不宜服用等缺点,降低了其生物利用度。因此,对虾青素进行包覆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制备易服用产品,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有研究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法制备虾青素脂质体,经过30d的储存,虾青素脂质体在4和25℃的虾青素保留率分别为94.13%和89.04%。而虾青素乙醇溶液的虾青素保留率分别为18.66%和10.35%,虾青素已经大部分发生了降解。结果表明,虾青素脂质体能够显著增强虾青素的稳定性[8-9]。
 
微信图片_20241125101220
图源:虾青素脂质体30d稳定性测试结果,精细化工
 
  微胶囊
 
  微胶囊技术又称微胶囊包埋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21世纪食品工业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
 
  微胶囊技术也就是从胶囊化技术演变而来,就是将颗粒大小变小。微胶囊是指一种具有聚合物壁壳的微型容器或包物。其大小一般为5-200μm不等,形状多样,取决于原料与制备方法,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胶囊化。制备时,先将被包覆的内容物分散成微粒,然后使成膜材料在微粒上沉积聚合或干燥固化,形成外层包衣。被包覆的物料称为芯材,微胶囊外部的包覆膜称为壁材。
 
微信截图_20241125101238
图源:天津科技大学工程技术中心
 
  微胶囊对食品加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5方面,一是将液体、气体转变为容易处理的固体,使液态反应物变得“易于操作”。二是保护敏感成分,使其免受环境中的氧化、紫外辐射和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保持物料特性和营养。三是隔离活性成分,使易于发生反应的物质处于同一物系而相互稳定。四是降低挥发性,保存易挥发物质,减少食品香气成分损失,并掩盖不良气味的释放。五是控制物质的释放时机,包括风味物质的释放,减少其在加工过程中的损失,降低生产成本。
 
  食品中含有各种活性成分,如风味、营养成分、不饱和脂肪酸、色素、益生菌等,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需要保护其活性,以保持其质量和保质期的稳定。微胶囊技术在整个加工过程中稳定活性成分,延长储存寿命,掩盖令人不快的风味和味道,提高最终产品的生物利用度。
 
  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可以让人们自主选择食材,并且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出食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3D打印技术的融合使食品加工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这项技术创新具有解决食品供应挑战的潜力,并通过精确配方优化功能食品的营养成分。尽管3D打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具有巨大潜力,但要实现其广泛应用,必须克服现有的技术壁垒,通过科学研究建立最佳实践和标准化方法。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3D打印技术有望在未来的食品制造和个性化营养设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微信截图_20241125101304
图源:3D打印功能食品的主要步骤、评估及应用,TrendsinFoodScience&Technology
 
  每一个机会都值得食品行业憧憬。新技术的应用将不断助力功能食品保健食品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新技术为食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人们的健康饮食提供了有力支持,也引领食品行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资料:
1.BrooksSM,AlperHS.Applications,challenges,andneedsforemployingsyntheticbiologybeyondthelab.NatCommun.2021Mar2;12(1):1390.
2.Wang,H.;Zheng,C.;Tian,F.;Xiao,Z.;Sun,Z.;Lu,L.;Dai,W.;Zhang,Q.;Mei,X.,Improvingthedissolutionrateandbioavailabilityofcurcuminviaco-crystallization.Pharmaceuticals2024,?17,489.
3.Lay,E.;Samiric,T.;Handley,C.J.;Ilic,M.Z.,Short-andlong-termexposureofarticularcartilagetocurcuminorquercetininhibitsaggrecanloss.TheJournalofnutritionalbiochemistry2012,?23,?106-112.
4.Roberts,J.E.;Dennison,J.ThePhotobiologyofLuteinandZeaxanthinintheEyet[J].J.Ophthalmol.2015,2015,1?8.
5.HayashiR,HayashiS,AraiK,etal.Thegender-differentiatedantioxidanteffectsofalutein-containingsupplementintheaqueoushumorofpatientswithsenilecataracts[J].ExpEyeRes,2014,129:5-12.
6.Cota,F.;Costa,S.;Giannantonio,C.;Purcaro,V.;Catenazzi,P.;Vento,G.Luteinsupplementationandretinopathyofprematurity:ameta-analysis[J].JMaternFetalNeonatalMed.2022,35,175?180.
7.Habtemariam,S.,Antioxidantandrutincontentanalysisofleavesofthecommonbuckwheat(fagopyrumesculentummoench)grownintheUnitedKingdom:Acasestudy.Antioxidants(basel)2019,?8,(6),160-169.
8.TarunG,AmitKG.Liposomes:targetedandcontrolleddeliverysystem.Drugdeliveryletters,2014.
9.刘志军,刘谦,王荣濠,等.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虾青素脂质体[J/OL].精细化工,1-10[2024-07-23
 
来源:食品伙伴网食品研发创新服务中心,图片来源:创客贴会员。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研发客服
食品研发与生产
研发公众号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