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时节药膳——温中祛寒,为自己穿上一身隐形冬衣

发布日期:2024-12-30  
核心提示:俗话说:“百病寒为先”、“十病有九寒”。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属阴邪,易伤阳气,可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弱,出现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等阳气虚的表现,还易引发许多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 因此,除了日常保暖外,还要通过食疗来达到驱寒保暖的目的。本文主要分享4款驱寒的药粥和5款温中散寒的药茶,帮助你过一个暖暖呼呼,心情舒畅的冬天。
  俗话说:“百病寒为先”、“十病有九寒”。寒为冬季之主气。寒邪属阴邪,易伤阳气,可导致机体新陈代谢减弱,出现手足不温,畏寒喜暖等阳气虚的表现,还易引发许多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加重。
 
  因此,除了日常保暖外,还要通过食疗来达到驱寒保暖的目的。本文主要分享4款驱寒的药粥和5款温中散寒的药茶,帮助你过一个暖暖呼呼,心情舒畅的冬天。
 
  01、药粥类

  一、双姜粥
  来源
       《寿世青编》
 
  配方
       干姜1-3g,高良姜3-5g,粳米50-100g。
 
  制法
       将干姜、高良姜洗净切片,粳米淘净。用水适量,先煮姜片,去渣取汁,再入粳米于姜汁中,文火煮烂成粥。
 
  功效
       温中散寒、止痛。适宜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呃逆,泛吐清水,肠鸣腹泻等症。
 
  方解
       干姜性味辛热,善入脾胃,既是调味佐餐之品,又是温中祛寒之药,具有能走能守的特点,能温里散寒,助阳通脉,尤长于祛脾胃之寒,专主温中止痛,降逆止泻。
 
  高良姜大辛大热,为纯阳之品,主入脾胃两经,善于温脾暖胃而祛寒止痛,能除一切沉寒痼冷,疗一切冷物所伤,为中焦寒冷诸证之要药。
 
  方中两姜配伍,即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二姜汤。二姜合用,其温中之功显著增强,专攻腹中寒气。
 
  粳米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胃的功效。
 
  二姜配伍粳米煮粥,不仅能以助阳温阳之力逐寒,增强温中止痛之功用;又能以益气健脾之功补中,调合燥热辛辣之性味,达到温中祛寒的目的。
 
  二、附子粥
  来源
       《太平圣惠方》
 
  配方
       制附子3-5g,干姜1-3g,粳米60g,红糖少许。
 
  制法
       ①先将制附子、干姜捣碎,研为极细粉末,过筛备用。
  ②下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加入药末、红糖同煮即成。
 
  功效
       回阳散寒。适宜适用于命门火衰,中阳不振,脾肾阳虚所致的畏寒肢冷,阳痿尿频,脘腹冷痛,大便溏泄,小便清长等。
 
  方解
       附子大辛大热,味甘有小毒,能温行十二经脉,具有回阳救逆、补阳温中、蠲痹止痛之功,内温脏腑骨髓,外暖筋肉肌肤,上益心脾阳气,下补命门真火,是温补命门祛寒回阳之要药。
 
  干姜亦为大辛大热之品,具有温中回阳、散寒通脉之功,
 
  干姜与附子配伍,既能增强附子温阳之效应,又能制约附子的毒性,和中调味。
 
  粳米、红糖甘温入脾,益气健中,助正达邪,亦能解附子之毒。
 
  四者合而为粥,暖脾、助五脏阳气以散真寒,脾肾共温,相得益彰而生化无穷。适用于脾肾阳虚者。
 
  三、吴茱萸粥

  来源
       《食鉴本草》
 
  配方
       吴茱萸2g,粳米50g,生姜2片,葱白2茎。
 
  制法
       将吴茱萸碾为细末。粳米洗净先煮粥,待米熟后再下吴茱萸末及生姜、葱白,文火煮至沸腾,数滚后米花粥稠,停火盖紧焖5分钟后调味即成。早、晚乘温热服,随食用,一般以3~5天为一疗程。
 
  功效
       温脾暖胃,温肝散寒,止痛止呕。适用于脘腹冷痛,呕逆乔酸,中寒吐泄,头痛,灿气痛等症。
 
  方解
       吴茱萸辛苦性热,气味芳香而浓烈,主入肝、脾、胃、肾四经。具有温肝胃、散冷积、止疼痛,尤以止痛、止呕的作用最为显著,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
 
  生姜、葱白皆为温胃散寒止呕之圣药。葱白善通阳气,能上能下,温中止呕的作用虽不及生姜,但通阳散寒之力较强。
 
  该方以吴茱萸为主,但其味苦气烈,燥热而有小毒,配粳米、葱、姜为粥送服,既可缓其燥苦烈性,又能强化温中散寒之功效。
 
  注意事项
       吴茱萸气味浓烈,温中力强,故用量宜小,不宜久服。一切实热证或阴虚火旺者忌服,孕妇慎服。
 
  四、川乌粥
  来源
       《普济本事方》
 
  配方
       生川乌头3~5g,粳米50g,姜汁约10滴,蜂蜜适量。
 
  制法
       将川乌头捣碎,碾为极细粉末。先煮粳米粥,煮沸后加人川乌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熟后加入生姜汁及蜂蜜搅均,再煮一、二沸即可。
 
  功效
       燥湿祛寒,通利关节,温经止痛。适用于风寒痹痛,历节风痛,四肢及腰膝酸痛,或四肢不遂,痛重难举等。
 
  方解
       方中川乌头为辛甘大热,有毒之品,通行十二经,是中医治疗风湿痹痛的常用药物。本方以川乌头为主制为药粥,一则在煮粥过程中可降低乌头的毒性,保证药用的安全;二则因粳米善入脾经,补中益气,又能增强乌头的治疗作用。
 
  生姜温胃止呕;蜂蜜补中润燥,两者均能解乌头之毒,调和粥味。
 
  注意事项
       本方主药川乌头用量不宜太大,煮粥时间不可太短。凡热证疼痛、发热期间以及孕妇忌服。另外注意不可与半夏、贝母、白及等中药同时服用。
 
  五、桂浆粥
  来源
       《粥谱》
 
  配方
       肉桂3g,粳米50g,红糖适量。
 
  制法
       先将肉桂煎取浓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后,加入肉桂汁及红糖,同煮为粥。或用肉桂末1~2g,加入粥内同煮服食。一般以3~5天为一疗程,中晚温热服食。
 
  功效
       补肾阳,暖脾胃,散寒止痛。适用于肾阳不足而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或脾阳不振而致的脘腹冷痛,饮食减少,大便稀薄,呕吐等证。
 
  方解
       肉桂辛甘大热,香气浓烈,性体纯阳,能益火消阴,既为温补肾阳之要药,又是调味之佳品。
 
  肉桂同粳米、红糖煮粥,扶脾胃实中气,益气血调口味,可用治多种疾病。
 
  该粥不仅具有补元阳、暖脾胃、止冷痛、通血脉之功效,而且色味俱佳,香甜诱人,不头为温阳祛寒之良膳。
 
  注意事项
       本方属于温热之剂,凡实证、热证、阴虚火旺的病人均不宜食用。另外,肉桂所食桂皮油易于挥发,故不易久煎久煮。
 
  02、药茶类

  一、生姜红糖茶
  来源
       《验方》
 
  配方
       生姜3片,红糖适量。
 
  制法
       将生姜、红糖加水一起炖煮,代茶频饮。
 
  功效
       解表散寒。适用于发热恶寒、头痛身疼、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舌淡红、脉浮紧者。
 
  方解
       生姜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解鱼蟹毒的作用;
 
  红糖具有补虚、暖胃健脾的功效。

  两者合用,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适用于发热恶寒、头痛身疼、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舌淡红、脉浮紧者。
 
  二、陈皮红枣茶
  来源
       《中国药膳大辞典》
 
  配方
       橘子皮1块,红枣3个(去核)。
 
  制法
       将橘子皮、红枣加水一起炖煮,代茶频饮。
 
  功效
       温中、散寒、止痛。适用于面白肢冷、呕吐时作、口不渴、遇寒加重者。
 
  方解
       橘子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
 
  红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二者配伍,共同发挥温中、散寒、止痛的功效,适合面白肢冷、呕吐时作、口不渴、遇寒加重者饮用。
 
  三、姜苏茶
  来源
《许氏幼科七种·热辨》
 
  配方
       生姜、橘皮、苏叶各等分。
 
  制法
       将上药加水一起炖煮,代茶频饮。
 
  功效
       解表散寒,和胃止呕。
 
资料来源
[1]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China Medical Information Platform
[2]《中医药膳学》谢梦洲、朱天民主编

来源:食品伙伴网食品研发创新服务中心,图片来源:创客贴会员。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研发客服
食品研发与生产
研发公众号
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