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肉制品生产的过程中,温度控制,一直是品质与安全把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论是食品安全还是产品品质方面,温度,一直是肉制品加工不可忽略的因素。本文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的温度控制方法。
01、选料
在工业化生产中,如果使用鲜肉,需保持冷链运输,收货时产品中心温度控制在0-4℃,不结冰,也不超温。
大多数时候采用的都是冷冻肉,冷冻肉成本低,储存方便,容易实现批量加工。在选用冷冻肉时,一般选取的产品中心温度不得低于-18℃,若产品中心未完全冷冻,尤其在温度-1到-8℃时,肉中的耐寒微生物仍然可以大量繁殖,且此温度下,肉中的游离水会结成较大的冰晶,解冻后造成肉质破坏。
02、解冻
在生产过程,须知,要遵循急冻缓解的原则,所谓缓解,通俗来讲,就是不能以较高的温度进行解冻。
现加工车间中,自然解冻多以室温,或者加以辅助控热设备为主,空气温度15-18℃,同时保持相对高的湿度,避免原料肉解冻过程中表面风干。水解温度需控制在15℃以下,一般以长流水解冻为主,多用于带皮带骨类原料解冻。
需要注意的是,水解通常会得到一个较高的解冻出成,但是最终成品出成会比自然解冻稍低。
03、注射与滚揉
现代肉制品加工中,往往采用注射、滚揉的工艺增加肉制品出成,加速腌制,提高生产效率。相比传统静腌,注射与滚揉的温度更加需要控制。
注射与滚揉都是通过物理手段,强行打开肉的纤维,在这一工艺中,因肉与罐体不断摩擦碰撞,会导致原料肉温度升高,影响产品品质。
采用注射滚揉工艺,产品温度全程需要保证在10℃以下,内控≤12℃,注射液温度需控制在4-6℃,通常采用加冰代替部分水的方式降低滚揉液、注射液温度,从而让肉制品品质保证在较好的状态。
04、腌制
注射滚揉可以缩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腌制时间,但是仍要保证一定的腌制时间,为防止温度升高,腌制过程一般在0-4℃腌制库进行。
微生物大量繁殖的温度区间大约在30-50℃,但是不代表十几度的环境,微生物不能繁殖,在工业生产中一般一直到下锅前,都要求原料温度控制在12℃以下。除了微生物繁殖的原因,还有温度对离子运动速率等影响,大多数情况下,温度越高,离子运动速率越高,肉越不容易保水,肉品品质改变得就会越快。
来源:食品伙伴网食品研发创新服务中心,图片来源:创客贴会员。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