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资讯 >来源于天然代糖,这款植物多酚领跑健康食品赛道! >

来源于天然代糖,这款植物多酚领跑健康食品赛道!

发布日期:2025-05-22  
核心提示:  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第1号公告发布《关于甜叶菊多酚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审查并通过了甜叶菊多酚等
  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第1号公告发布《关于甜叶菊多酚等20种“三新食品”的公告》,审评机构组织专家审查并通过了甜叶菊多酚等5种物质申请作为新食品原料。
 
微信图片_20250522094253
微信图片_20250522094257
 
  01、什么是甜叶菊多酚
 
  甜叶菊多酚是以菊科甜菊属植物甜叶菊的叶为原料制得,甜叶菊作为南美洲巴拉圭与巴西接壤地带特有的菊科植物,自20世纪70年代被引种至中国后,已形成规模化栽培体系,当前主产区集中分布于华北及华东地区的河北、甘肃、山东等省份。该植物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叶片的甜味成分应用上:日本与韩国将其叶片列为普通食品原料;欧美市场则通过膳食补充剂渠道实现商业化利用;我国基于传统食用习惯,自20世纪80年代起持续将其作为普通食品原料进行管理。在其干物质中甜菊糖苷为主要组分,由于零热值特性及与蔗糖相近的甜感特征,已成为全球食品工业中蔗糖的主要替代品之一。
 
  甜叶菊多酚作为甜菊糖苷提取过程中的副产物,其甜味特性与主产物存在显著差异。该类天然酚类物质虽具备约30-50倍蔗糖甜度的感官特征,但作为混合型呈味物质(含苦涩味前体),其实际甜感阈值远低于纯度≥95%的甜菊糖苷。从能量学角度分析,甜叶菊多酚展现出典型的低能量密度特征,其总能量值约为1.2-2.3kcal/g,因此,可在减糖减热量需求的食品中应用。
 
  02、甜叶菊多酚的健康功效
 
  甜叶菊多酚作为甜菊糖苷工业化提取过程中的副产物资源,其含量约占干基质量的2%-4%,但组分中主要包含绿原酸、咖啡酸及槲皮素等活性成分,以上组分赋予了甜叶菊多酚具备了抗氧化,抗炎,抑制消化酶等生理健康功效[1,2]:
 
  (1)抗氧化:根据数据显示:甜叶菊多酚的ORAC (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 oxygen radical absorbance capacity)值显著高于其他常见抗氧化剂,分别是EGCG、VC和α-生育酚的1.5倍、3倍和5倍。结果表明,在相同温度下,甜叶菊多酚对DPPH(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的抑制能力以及其总酚含量在12h内均保持98%左右,而VC对DPPH的抑制能力在2h内完全丧失[1]。
 
  (2)抑菌:甜叶菊多酚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强于对马拉色菌、黑曲霉的抑菌活性。对细菌的MIC范围为1.67-3.33mg /mL,对真菌的MIC范围为6.67-13.3mg/mL[1]。
 
微信图片_20250522094302
甜叶菊多酚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st为盐酸四环素0.1mg/mL)
图源:文献[1]
 
  (3)抑制消化酶:甜叶菊多酚对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脂肪酶、胰蛋白酶的抑制率分别为?60%、80%、90%;实验验证喂食50mg/kg的甜叶菊多酚对肥胖大鼠的体重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可降低高脂肥胖大鼠的空腹血糖水平,改善肝脏和肌糖原水平。这表明,甜叶菊多酚有助于抗肥胖并可能降低Ⅱ型糖尿病的风险。
 
微信图片_20250522094305
甜叶菊多酚与EGCG对α-淀粉酶(a)、α-葡萄糖苷酶(b)、脂肪酶(c)、胰蛋白酶(d)的抑制效果
图源:文献[1]
 
  03、总结
 
  在“体重管理年”政策导向与健康中国战略的双重驱动下,甜叶菊多酚可依托“天然成分+精准机理”双优势,通过功能复合、剂型创新和数字健康联动,在体重管理赛道实现从原料到品牌的升级迭代。建议重点关注代餐零食化、场景细分化趋势,并强化临床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Myint Z K . 甜菊多酚的体内外生物活性研究[D]. 江南大学, 2022.
[2] Polyphenols from 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 leaves and their functional propertie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20, 85(9): 240-248.

来源:食品伙伴网食品研发创新服务中心,图片来源:创客贴会员。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研发客服
食品研发与生产
研发公众号
客服微信